课程代码:3001010103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性质:校级通识课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授课对象:大一本科生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课外讨论:6学时
课程归属单位:32450新蒲京
制定时间:2017年03月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按照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2005年“两课”教学新方案要求,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基础上进行整合后,所形成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整个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在把新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起,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课程简表
课程类型 课时数 适用专业 考核方式
公共必修课 54 本科各专业 考试
5、教材及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2)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以上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25、44、45、46,人民出版社2001—2003年版;
《列宁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胡锦涛: 《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
《清正 清廉 清明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红旗出版社2013年三月第一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编.《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5。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 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4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学时)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学时)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二)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4、考核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5、考核要求
识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12学时)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5学时)
一、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 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5学时)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学时)
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3、重点和难点: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的存在形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考核知识点: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点和时空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的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5、考核要求
识记:世界观;哲学;方法论;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实践;联系;发展;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度;量变;质变;原因;结果;偶然性;必然性;现实性;可能性;本质;现象;内容;形式;辩证思维方法。
领会: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质变和量变的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应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学习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8学时)
第一节 认识的与实践(3学时)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3学时)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学时)
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重点和难点:科学的实践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4、考核知识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功能;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5、考核要求
识记:主体;客体;实践的中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谬误;价值;价值观;自由。
领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的特性;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应用:运用感性认识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和危害;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试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8学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学时)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学时)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学时)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4、考核知识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考核要求
识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广义和狭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体;政体;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阶级;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历史人物。
领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改革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英雄史观产生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应用: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运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运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12学时)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4学时)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7学时)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学时)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3、重点和难点: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
4、考核知识点:资本原始积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价值量;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职能;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及其两种基本生产方法;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政治制度及其本质、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5、考核要求
识记:资本原始积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社会分工;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货币;剩余价值;所有制;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政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领会: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价值规律作用及其局限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补偿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4学时)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学时)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学时)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学时)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3、重点和难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考核知识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5、考核要求
识记: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垄断低价;垄断高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经济全球化。
领会:垄断产生的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实质;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的基本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4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学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学时)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前进
3、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或形式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考核要求
识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政党;无产阶级政党。
领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结合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挫折。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共2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学时)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学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规律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与主观追求的统一;“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4、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5、考核要求
识记:共产主义;“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运用: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结合实际说明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巨的事业。
三、学时分配
章次 内 容 总学时 课内课时数 课外课时数
绪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4 0
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2 10 2
二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8 6 2
三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7 1
四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2 11 1
五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4 4 0
六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4 4 0
七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2 0
总学时数 54 48 6
四、教学组织
1、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制订统一的教案,并且根据新形势与新政策进行年度的修订与补充;所有教师都要根据《32450新蒲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修订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教师必须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与课后的复习作业,并对作业进行批改;课后教师要根据教案要求,填写教学总结与反馈表,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方法科学,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
教学设备: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学生自学和作业的要求
(1)自学是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学生必须充分重视,认真落实。学生的自学要依据教材和学生辅导读本的要求进行,每学期开始应制订个人自学计划,每周必须保证3小时左右的自学时间。要求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自学的主要内容是教材和学生辅导读本。学生要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每章的课后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简要的自学笔记,以便巩固所学内容并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大学生独立自学的学习方法,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适当开展讨论课,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按照教师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在自学和阅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作业。
五、成绩考核
本课程将重点放在注重学生课堂表现、讨论环节以及期末考试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几个方面。
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最终成绩100%=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即满分100分=平时成绩40分+期末考试成绩60分。具体实施如下:
1、平时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40分=考勤10分+课堂发言10分+课程讨论20分。其中考勤采取老师抽点名的形式,迟到1次扣1分,旷课1次扣3分。课堂发言可以采取现场回答问题的方式,当场给分。对回答问题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可以实行奖励制加分1-5分。课程讨论主要采取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为每组20人,评委随机抽选,给定小组合理的分数,小组成员由组长根据表现给分。其形式可以采用写心得体会、课后作业、制作PPT 、小组辩论等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本环节须提交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累计3次旷课或无课程讨论成绩,总成绩为0分。
2、期末考试成绩60分,以闭卷的形式进行。统一命题,内容为基础理论,同时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大学生成绩的区分度,最后统一改卷。